学习一个理论我们首先要把理论的框架学习清楚,搞清楚这个理论每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理论的学习更加轻松,西财国商在2018年考过要素禀赋理论,那么跟着学姐一起学习一下要素禀赋理论吧~
一、 背景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了解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用来说明各国生产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原因。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李嘉图只用劳动支出这一因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是片面的,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起作用外,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各国产品成本的不同,必须同时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关于要素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并在1933年出版的《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
二、 假设前提
1.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这一假设目的是为了便于用平面图说明理论。
2. 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这一假设主要是为了便于考察要素禀赋,从而考察要素价格在两国相对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
3. 假定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 假定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利益不变。即增加某商品的资本和劳动使用量,将会使该产品产量以相同比例增加,意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利益。
5. 假定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尽管是自由贸易,两国仍然继续生产两种产品,亦即无一国是小国。
6. 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则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
7. 在两国的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市场上,竞争是完全的。这是指市场上无人能够购买或出售大量商品或生产要素而影响市场价格。也指买卖双方都能掌握相等的交易资料。
8. 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转移的。这是指在一国内部,劳动和资本能够自由地从某些低收入地区、行业流向高收入地区、行业,直至各地区、各行业的同种要素报酬相同,这种流动才会停止。而在国际间,却缺乏这种流动性。所以,在没有贸易时,国际间的要素报酬差异始终存在。
9. 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这意味着生产专业化过程可持续到两国商品相对价格相等为止。
三、 内容
(1)要素禀赋学说和要素比例学说(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如果两国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劳动生产率-样,也会使产品成本产生差异,两国也可发生国际贸易。所以,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2)广义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要素均等化理论、H-0-S理论) 国际贸易使各国要素价格或要素报酬的差异缩小。是萨缪尔森对H-0模型的结论进行数学证明而得出,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有两种(现实条件很难实现) :
一是要素价格绝对均等化,即原先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在不同国家不相等,在发生贸易后,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完全相等。
二是要素价格相对均等化,即原先要素价格比率不一致的两个国家,在发生贸易以后,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
(3)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又名SS定理,解释了贸易利得的分配)
国际贸易会使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即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升高,劳动力价格将会升高,资本的价格会降低。因此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4)雷布津斯基定理 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假设下,生产要素单一增长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绝对(或相对)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则绝对(或相对)减少。
四、 理论评价
积极 1.大卫·李嘉图及穆勒和马歇尔都假设两国交换是物物交换,国际贸易起因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是用等量产品不同货币价格(成本)比较两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寻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研究更深入、更全面了,认识到了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
3.他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一定实用价值,例如,关于国家间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一国某种生产要素丰富,要素价格低廉,出口该要素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这些观点或结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政策意义。
消极 1. 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所依据的一系列假设条件都是静态的,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使理论难免存在缺陷。
这种假设条件的静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面:现实是技术不断进步,而进步能使老产品的成本降低,也能产生新产品。因而会改变一国的比较利益格局,使比较优势产品升级换代,扩大贸易的基础。
(2)生产要素:远非同质,新旧机器总归有别,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也不能相提并论。
(3)同种要素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所指出的那样会随着商品价格均等而渐趋均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人工资的悬殊、利率的差距,足以说明现实世界中要素价格无法均等。
五、 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论以生产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要素丰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说明,掌握这些概念是理解要素禀赋论的关键。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密集类型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
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以总量法衡量的要素丰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以价格法衡量的要素丰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而较为科学。 |